上海嘉定

忆童

爱一直在线

母亲草——萱草的传奇传说

一、萱草的基本介绍

萱草,这一美丽而独特的植物,拥有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。

从外观来看,萱草的根茎粗短,具肉质纤维根,中下部常呈纺锤状膨大。叶片基生,多为条状披针形,叶色翠绿,背面常被白粉。花葶粗壮,从叶丛中抽出,其圆锥状聚伞花序上的花朵鲜艳夺目。萱草的花色以橙黄、桔红为主,花形优美,花被呈漏斗状,盛开时向外反卷,内轮裂片边缘波状皱褶,中部具褐红色带,雄蕊着生于花被管喉部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

萱草的生长环境较为广泛。它性强健,适应能力强,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露地越冬。喜阳光,也能耐半阴;喜湿润,同时也耐旱。对土壤的要求不算严苛,一般土壤中均能生长,但在排水良好、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中生长更为良好。萱草在自然条件下,分布于草甸、海滨草地、林缘及海拔3000米的高山草甸等地。

萱草的别名众多,常见的有“忘忧草”,因其被古人认为能令人忘却忧愁;还有“宜男草”,相传有孕的女子佩戴会生男孩;“金针”“黄花菜”也是其广为人知的名字,不过需注意,并非所有萱草都能食用。它还被称为“疗愁”“鹿箭”等。

萱草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。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在不同的文化和诗词中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
二、萱草成为母亲花的缘由

萱草成为中国母亲花,其历史背景源远流长。早在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中就有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谖草”便是萱草,意指游子远行前,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下萱草,以慰母亲的思念之情。

在古代文化中,萱草承载着深厚的母爱内涵。如唐代诗人孟郊的《游子》一诗中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。慈母倚堂门,不见萱草花”,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倚门盼儿归,却不见堂前萱草花的情景,深刻地表达了母子间含蓄而深沉的情感。

萱草与母亲情感的关联,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。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阮籍曾有“世无萱草,令我哀叹”的诗句,表达了对萱草所象征的母爱之情的向往与感慨。

到了宋代,向子諲在《鹧鸪天》中写道“葵花向日枝枝似,萱草忘忧日日长”,借萱草的忘忧之意,传达对母亲的关怀,希望母亲能忘却烦忧。

萱草不仅在诗词中与母亲紧密相连,在绘画领域也有着重要地位。南宋宫廷画师毛益的《萱草游狗图》,通过萱草花与犬只的描绘,引申出母爱的伟大。

萱草成为母亲花,还与古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息息相关。古人认为,子女远行时在北堂种植萱草,能让母亲在照顾萱草的过程中减少对子女的牵挂,忘却烦恼。这种行为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关爱与牵挂,也使得萱草逐渐成为母爱的象征。

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萱草作为母亲花的形象深入人心,承载着子女对母亲的敬爱、感恩与祝福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。

三、陈胜与萱草的传说

相传大泽乡起义前,陈胜家境贫困至极,家中无米下锅,无奈只能外出讨饭。由于长期的饥饿与营养不良,陈胜患上了全身浮肿症,身体胀痛难忍。

一日,陈胜讨饭至一户姓黄的母女家。黄婆婆心地善良,见陈胜如此可怜,便将他迎进屋内,为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。当时饥寒交迫的陈胜,觉得这萱草花美味无比,香甜可口,狼吞虎咽地将三大碗吃了个精光。令人惊奇的是,没过几日,陈胜的浮肿竟消退了。陈胜对黄家母女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,并暗暗发誓,日后若有出头之日,必定报答。

后来,陈胜领导了大泽乡起义,成功称王。他始终没有忘记黄家母女的恩情,将她们请进宫中,每日设宴款待。然而,再多的珍馐美味也无法勾起陈胜的食欲。某一天,陈胜突然想起当年那美味的萱草花,便让黄婆婆再为他蒸一碗。黄婆婆采来萱草花,亲自蒸好呈上。陈胜满怀期待地端起碗,尝了一口却发现,味道竟不如记忆中那般美妙。黄婆婆说道:“这是饥饿之时萱草香,吃惯酒肉萱草苦啊!”陈胜听后,羞愧得跪倒在地连连下拜。此后,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,专门种植萱草,自己也时常食用。同时,他还给萱草取了“忘忧草”和“黄花菜”的名字。

这一传说使得萱草名声大噪,消息传开后,人们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,后来经过郎中的反复应用,萱草成为了一味常用中药。萱草在这个传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,不仅救了陈胜的命,还成为了感恩与报恩的象征。

四、萱草的花语和象征意义

(一)萱草的花语

萱草的花语丰富而深刻,其中“忘忧”是其常见花语之一。它寓意着能让人忘却烦恼和忧愁,将不愉快的事情抛诸脑后。“疗愁”这一花语则传递出萱草具有抚慰心灵、消除愁苦的象征意义。此外,“放下他(她)”这一花语,暗示着放下过去的情感纠葛,勇敢迈向新生活。而“母亲,我永远爱你”这一花语,无疑是对伟大母爱的深情歌颂。

(二)萱草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

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萱草作为母亲花,象征着母爱、温馨与牵挂。游子远行前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下萱草,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与祝福,萱草成为了子女与母亲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。

在西方文化中,萱草虽不像在我国那样具有明确的母亲花的象征,但它也常被视为温柔、优雅和宁静的象征。

在古代传说中,萱草还具有神奇的力量,如能助人消除病痛、带来好运等。例如陈胜食用萱草花后浮肿消退的传说,使得萱草在人们心中具有了一定的药用和吉祥的象征。

萱草的花语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虽有所差异,但都传递着积极、美好的情感与寓意。

五、萱草在诗词中的形象

萱草在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,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多样的情感表达。

苏轼《萱花》:“萱草虽微花,孤秀能自拔。亭亭乱叶中,一一芳心插。”此诗以萱草虽为微花却能孤秀自拔,展现其坚韧与高洁,苏轼借此抒发自身的理想与品质,表达出虽身处困境却能坚守自我的精神。

孟郊《游子》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。慈母倚堂门,不见萱草花。”萱草生于堂阶,却无法慰藉慈母对远行游子的思念,凸显了母子分离的痛苦与牵挂,萱草成为了母爱与游子思乡的象征。

王冕《墨萱图·其一》:“灿灿萱草花,罗生北堂下。南风吹其心,摇摇为谁吐?慈母倚门情,游子行路苦。”诗中灿烂的萱草花与慈母的倚门情相互映衬,深刻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愧疚和母亲对游子的深情。

黄庭坚《次韵师厚萱草》:“从来占北堂,雨露借恩光。与菊乱佳色,共葵倾太阳。人生真苦相,物理忌孤芳。不及空庭草,荣衰可两忘。”萱草在北堂生长,借其荣衰,抒发人生苦短、世事无常的感慨。

高启《萱草》:“幽华独殿众芳红,临砌亭亭发几丛。乱叶离披经宿雨,纤茎窈窕擢薰风。佳人作佩频朝采,倦蝶寻香几处通。最爱看来忧尽解,不须更酿酒多功。”描绘萱草亭亭玉立之姿,以及其解忧之效,传递出一种闲适与安宁的情感。

综上所述,萱草在古代诗词中,或象征母爱与亲情,或寓意解忧忘忧,或表达人生感慨,其形象丰富多样,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思考。

六、萱草传说的现代影响

萱草传说在当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。

在文化传承方面,萱草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母爱内涵。它的传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,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许多文化活动以萱草为主题,如萱草文化节,吸引着人们参与,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同时,萱草在文学、绘画、诗词等领域的丰富表现形式,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。

在情感寄托方面,萱草传说给予了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一个心灵慰藉的出口。当人们面临压力和困扰时,萱草所代表的忘忧、母爱等情感内涵,能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慰。尤其在母亲节等特殊节日,萱草成为子女向母亲表达敬爱和感恩的象征,强化了亲情的纽带。

萱草传说对于塑造社会价值观也发挥着积极作用。它倡导孝道、关爱亲人,提醒人们珍惜家庭和亲情,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在教育领域,萱草传说可以融入教材和课程,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。

萱草传说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,成为文化传承、情感寄托和价值引领的有力载体。

来源:点物 https://dianwu.tech 转载请注明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